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扎实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于近日组织开展集中听评课活动。本次活动以“夯实教学基本功、探索改革新方向”为主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观摩新进教师张佳慧老师的《植物学》和谢刘勇老师的《土壤肥料学》课程,在诊断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共研课堂教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改进路径。
在《植物学》课堂上,张佳慧老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清晰的逻辑脉络,通过板书与实体标本对照讲解植物器官结构,结合田间实拍案例剖析植物分类特征。课堂中,师生通过问答互动层层深入知识点,针对“双子叶植物荠菜胚的发育”等难点展开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谢刘勇老师的《土壤肥料学》课程以“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学科思维”为主线,系统构建土壤理化性质的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谢老师通过多媒体讲解,逐步展开土壤磷元素失调的症状,剖析土壤结构与肥力维持的内在关联。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演自主归纳结论,并穿插农业生产中的实际矛盾情境,启发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课堂注重理论框架的完整性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展现了“以理释实、以思促用”的教学特色。
课后研讨中,教研室成员围绕“传统教学守正创新”展开深度交流。与会教师充分肯定两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认为其教学内容扎实、师生互动有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针对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需求,大家建议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逐步融入智慧教育元素,例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补充复杂实验场景、构建知识图谱优化课程逻辑框架、引入AI工具辅助个性化学习诊断等。
教研室主任强调:“传统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根基,但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下一步将组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智慧教学工具,试点建设《植物学》虚拟标本库、《土壤肥料学》农田数据模拟系统资源,推动‘AI+教育’从理念向实践渐进式转型。”会上还明确了“骨干教师牵头攻关”,“传统与智慧教学融合案例征集”等具体行动计划。
此次听评课活动既是对教研室常规教学的阶段性检验,更是吹响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号角。通过课堂观摩与集中研讨,教研室进一步凝聚共识:在坚守教育规律与学科本质的基础上,以“分层推进、优势互补”为原则,逐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课堂的融合点,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筑牢教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