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与分子教研室开展期中集中听评课活动

  张鸿飞        2025-04-10        10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于本学期持续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活动,通过“集体听评课+自由听评课”双轨并行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诊断与指导。4月7日-9日期间,教研室重点组织了两次集体听评课活动,分别对吴焕焕老师主讲的《生命科学发展史》和陈良兵老师主讲的《分子生物学》进行观摩研讨,取得显著成效。

在《生命科学发展史》课堂上(见图一),吴焕焕老师以科学精神的时代传承为主线,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伦理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科技观,构建科技报国价值观。教学团队评价指出,课程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视频素材与讲授法有机结合,有效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课堂纪律良好、氛围活跃,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针对进一步提升空间,听课组建议:适当增加板书梳理知识框架,利用颜色标注强化PPT重点;放缓语速以增强信息传递效果;建议引入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增强互动针对性。

陈良兵老师的《分子生物学》课堂(见图二)则以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探索与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自然渗透于专业知识中。授课通过CRISPR技术发展史、诺贝尔奖案例解析,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教研室老师认为,课程设计凸显两性一度,抽象概念通过逻辑推演实现深入浅出,课堂节奏精准把控,师生互动高效。针对课程特点,听课组提出优化建议:可增加3D动画演示DNA复制等微观过程;同时需加强后排学生听课状态管理,通过分组任务提升参与度。

两次听评课结束后,教研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形成一课一策改进方案。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需求,计划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信息化教学资源包,并开展智慧教学工具工作坊培训;针对大班授课难点,将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督导,通过教室分区管理、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优化课堂生态。教研室主任王雪芹老师表示:集体听评课不是终点,而是教学质量螺旋上升的起点。我们将建立‘诊断-反馈-跟踪-提升’闭环机制,真正实现以查促改、以改促优。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