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学校质量文化周为契机,植物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深入研讨活动,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专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本学期有课的任课教师积极发言,针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提出项目式学习法,以实际的植物科研项目或生产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学内容上,参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引入更多基于AI赋能的新技术、新知识。
在《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张菊老师的鉴于该课程的前沿性与实验性,提出了 “理论-实验-科研融合” 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基因工程原理等理论知识后,立即安排对应的实验操作,如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针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课堂内容的更新与拓展也是讨论焦点。对于《现代农业导论》课程,谢刘勇老师认为应紧密贴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趋势,引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领域的案例与知识。例如,通过分析大型智慧农场中自动化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直观感受现代农业的高效与智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增强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与感悟。
此外,教师们认为还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学院适时拓展校内实验基地的植物种类与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操场景。同时,加强与校外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此次研讨活动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强化实践教学,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也为植物科学领域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