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王文锋        2015-10-22        88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普通生物学教研室 胡春红

 

 

   

   结合本课程内容的性质及学情分析,本课程在本学期授课过程中就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业批改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进行了如下尝试。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改革措施

1 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而非医生。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阐明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组成及与功能的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组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在优化课程内容时应注意: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添加一些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等相关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普及人体科学知识、增强人类健康和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的目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应考虑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既要考虑与所学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又应顾及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

2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1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研究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知识点繁杂,课堂上多媒体固然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动画,但毕竟都是虚拟事物,可望而不可及。若能身临其境,则会感受真切。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这样学生可以将书本上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为模型和标本,把静态的图片与电动模型结合起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神经系统时,学生均可通过观察、触摸及组装模型,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结构组成、形态特征及分布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观察电动模型演示,学生可以牢固掌握繁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揭示大脑神秘功能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当章节,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提前备课。课堂上,采取自愿原则让个别学生进行讲课或说课。课后,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对“小老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评价或补充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表现力及课堂驾驭能力,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能胜任这一职业铺垫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同时,大学生正值年轻气盛,甚至比较自负,觉得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好,采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也给这样的学生以展示机会,在得到自我锻炼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讲好一节课所付出的辛苦,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及教师的劳动成果

  2.3 课前15-20分钟知识共享

第一次上课前,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每8-10人为一组,同宿舍学生优先分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便于使小组中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小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小组选题、制作课件、对所选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每次上课前,首先让先前指定好的4个小组(1班和2班各2组)代表,登台讲授他们提供的知识内容(该内容要求与该门课程相关),老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听课,同时给台上各小组代表打分。课后教师收集各小组的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课前知识共享,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对知识分析综合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集体荣誉感。

  2.4 以问题为中心“分组培养”。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习组均含有优、中、差生,并推举出一个组长起组织监管工作。课前,教师预先布置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感兴趣且与新章节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每个小组分别查阅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如讲述肌组织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运动久了会感到疲劳,为何心脏不停的跳动我们却没有疲劳感”,“吃鸡腿肉、鸡心、鸡肠时,为何口感各不相同”等问题。学习神经通路传导过程前,让学生思考“头悬梁,锥刺股”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的原因。针对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人们往往会墨守成规,而不去究其因。但这样的问题,却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个小组代表就这些问题进行发言和讨论,教师做好补充和总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即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得枯燥平面的形态学课程变得鲜活立体起来。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和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计分,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小组成员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又增加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5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目前,网络资源信息对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为此,一些学生把手机和电脑带到课堂上网,并屡禁不止的现象成了困惑教师头痛的事件。其实,“疏大于堵”,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引导学生在课外甚至在课堂上运用手机网络资源查阅一些相关的科学前沿性信息,与同学们资源共享。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又补充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可为渔利双收。

   2.6 学生作业互评制。借鉴“慕课”的方法。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人数比较多(如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118人),教师作业批阅花费大量的时间。本人采用学生作业互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教师先改,学生后改的方法。教师先抽取10-20本作业进行认真批阅,做好批改记录,然后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拟定学生批改作业的参考标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科学一班和二班小组随机互换作业,并依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标准进行作业批改,并做好作业批改记录上报给教师。节约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2.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课容量大,是大学课堂教学区别于中学的一大特点,因此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我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几种学习方法如下:

如:灵活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梳理知识,建立思维线(即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做到抽丝剥茧般,通过案例分析,更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2.7.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结构是实现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又是结构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形态学范畴课程内容的共性,也是学习这类课程内容时,应该贯穿始终一种学习理念。在授课过程中,一定做到抽丝剥茧般告诉学生,组织的结构特点是如何与其功能要求相适应的。不仅让学生掌握组织的结构,更让学生学会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心脏和血管里瓣膜的形态结构和启闭方向与血液的单项流动是相适应的;小肠的形态特征、结构组成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由我们熟知的器官的功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反推器官的组织结构就显得容易多了,易于学生理解记忆。

2.7.2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里学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上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的创造”。在授课过程种,如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例如,讲解内耳半规管的空间分布时与人的三维立体感相联系;讲解淋巴结的形体结构与功能时,与影像学上把淋巴结肿大作为判断癌细胞扩散的主要依据之一相联系;讲解动脉和静脉管壁的结构及动静脉的在人体的分布规律时,与临床上的静脉输液相联系。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普及科普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7.3 梳理知识,建立思维线。知识点繁杂是该门课最突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剖析知识点,更应注重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否则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缺乏连贯性和灵活性,不能学以致用;还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记忆量大、学习压力大等而失去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免疫系统一章时,首先指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网状组织+淋巴细胞®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根据此思维线,学生在掌握淋巴组织的基础上就对淋巴器官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即实质是不同形式的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被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结构组成。这样,无形间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易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改革成绩考核体制

  3.1 作业内容及作业成绩改革

  改变以往课本上有现成答案作业题目,根据章节内容性质不同,设置一些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如第一章基本组织设施作业题目:1.结合某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明“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2.根据所学内容说明单个的细胞均通过哪些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应的组织的,等。第二章运动系统知识比较零散,可采用实验理论一体化式教学。第三章循环系统:体循环和肺循环学生在中学都有接触,所以易于掌握所学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从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挖掘知识内涵,升华所学知识内容。第四章免疫系统,让学生总结本章内容,弄清知识间的联系,理出知识主线,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激励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及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作业成绩计算方法如下:取6次做好作业成绩求平均值,再加上多余的作业次数,即多写1次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加1分,二者之和作为该生的作业最终成绩。

  3.2 课堂表现成绩计算办法

  汇集各小组打分计算各小组代表得分情况。把每小组代表得分(教师打分*50%+学生打分*50%)作为小组平均分(当某小组代表较多时,取某一最高分代表得分,作为其所在小组得分),然后结合小组根据各成员的表现及贡献大小的排名计算各成员得分。排名居中间的即为平均分,排名每靠前1名加1分,每靠后1名减1分,最高分100分封顶,低分不限直至0分。小组成员中凡是考勤严重缺勤者,其课堂成绩为考勤得分减去小组贡献排名,即为其课堂变现成绩得分。

  3.3 考勤方式改革

  采用教师、各小组组长共同监督制。考虑到班级人数多,教师于课前和课后只统计上课人数,计算出缺课人数,与一个个点明相比可以节省部分时间。然后由各组组长上报自己成员的出勤情况,并向老师提交缺勤学生名单。采用教师、各小组组长共同监督制,不仅节省时间,还可以避免组长包庇现象,各小组组长还可以以此结构作为小组成员排名的参考依据。

 

 

 

                                                                  胡春红

                                                                  2015.7.1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