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

  王红星        2015-09-07        521

    

2014年度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一、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情况

(一)教学基础

1. 师资队伍建设

(1) 注重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有计划开展专业建设

按照专业需求和师资现状,结合长远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齐头并进,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引进高学历人才,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通过支持鼓励学术带头人组织自己的学术队伍,凝练学术科研方向,带动团队迅速成长。目前本专业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12人,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标兵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3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

(2) 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多种方式方式,动员和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开拓视野,更新教育和科研理念。同时,将有潜力的教师积极推荐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为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搭桥铺路。2014年引进5名知名院校的博士,10名教师在外深造,5名双师型教师在企业里开展实践活动。

邀请8名国内知名教授、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讲学。同时,加大对高学历和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在科研配置、干部选拔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从政策上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

为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保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听课,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担任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迅速成长和进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明确个人的科研研究方向,鼓励他们加入科研团队,使青年教师树立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本学年共计培养新进教师5名,这些教师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培养目标,胜任教学工作。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没有发生一起教学事故。学生网上评师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评分全部超过90本学年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承担10多项国家和省厅级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30余篇,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教师李俐俐喜获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金额为79万元,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一区文章。

2. 教学条件与利用

生物科学专业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各类功能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形成了校内外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1) 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现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16个。本学年购置270余万元科研仪器,现已到位,同时480万元食品安全与检测仪器设备招标已结束,这些设备的购置满足专业教学科研实践所需。

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生物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2015届毕业生在周口第十初级中学、周口许湾中学、宋河酒业、莲花味精集团、辅仁药业集团等7个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2) 教学网络资源与多媒体利用

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积极查阅生命科学前沿文献,丰富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在内的10门网络课程,占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40%。学生对网络课程热情度高,利用率大。网络课程已成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丰富,涉及内容广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对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多媒体教学制定了详细方案,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课件内容充实前沿、不冗长繁琐,而且要有教案、讲义和参考书。2014年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生物科学所有课程比例为92%。并且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高。同时,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学案式教学、过程监控、情感认知评判、效果问卷分析、回归教学反馈、专题讲座、文献报告和开放式实验等,在广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拥护。

3. 教学效果

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狠抓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具备了在中小学从事生物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及管理工作的能力。96%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师范类教育技能活动。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40人,录取率为48.19%,居全校第一。学生张佳慧在第十一届河南省师范类教学技能大赛上取得第一名;高丹和王帆、耿菲、张慧芳等同学在第十一届挑战杯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学生先后在《plant disease》、《华北农学报》、《大豆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40篇。杨柳青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十届武术锦标赛中,获甲组本科女子陈氏太极拳、太极剑比赛第八名。

(二)教学改革

1.进一步优化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建立相对完善的改革机制和模式,尝试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进行改革。

为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市场接轨,对生物科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丰富专业内涵,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具有市场活力。20137月起,我院对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在充分论证细化完善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办学特色培育等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学生满意、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案。教学改革系列活动由院长陈龙、总支书记梁磊亲自主持,王红星院长具体实施。系列活动以三个国家级教学工程项目获批为契机,从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导师制与分类管理、师资队伍建设、配套改革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系列活动使广大教师能够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目前,课程改革涉及我院现有的三个专业25门次课程,改革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系统深入地推进。

生物科学专业在全面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学校专业评估中获校级优秀,学院在教学工作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其中部分教师倡导的学案式教学、过程监控及评价、情感认知评判、效果问卷分析、回归教学反馈、专题讲座、文献报告和开放式实验等教改方法在课改中推广应用;王红星老师、葛红莲老师成功获批省级教改项目,李淑梅老师的学案式教学撰写成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同时,系列活动还对部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了整合,制定了包括《生物科学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在内的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和规章制度,为下一步教学改革纵深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

2.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开拓办学思路,扩展办学渠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和社会经济服务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3.采用引进专业急需人才、拓宽人才培养与锻炼渠道以及聘任校外有经验的教师、工程师等担任我系兼职教师等措施,充实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帮扶,系政策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为学校教学和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4.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产学研合作办学为抓手,与辅仁药业、莲花味精集团、大用集团等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就业的长效运行机制。目前,与宋河酒业建成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成立3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与周口第十初级中学、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金星啤酒厂等14家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与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了复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方法,培育了适合黄淮地区栽培的糯麦新品系;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成了富铁小麦新品种(周黑1号);建立了大豆田间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育成了稳定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杂交新品种(周油589),该品种于2014年在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省级审定。

5.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改革项目;形成一批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6.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检查、评估组,负责教学效果督导、日常教学纪律检查和学期、学年度教师教学考评等工作,坚持日常监控与周期性检查相结合,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各主要教学环节监控和评估制度化。在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前提下,学院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对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调课规定、考勤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重新严格规范。

学院注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传、帮、带,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交流。使教学管理队伍始终保持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状态。教学管理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保证教学运行平稳有序。2014年,在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上,无重大教学事故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师生无人身安全事故发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完成质量较好,无抄袭、伪造等行为发生。

(三)专业建设特色

生物科学专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 培养方案

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组织教师,对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晶泰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宝迪集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阜阳生态园及安徽阜阳颍东区正午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考察调研,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多次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降低了必修课比例,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增至总学时的25%以上;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类型,各专业实习时间增至18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2.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修订教学大纲为重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近年来大力改革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生物科学专业还增设了教师教育平台)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专业课程全部制备多媒体课件,专业主干课程三年内全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的要求。

3. 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

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根据学科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给合的启发式、研讨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三段式课堂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网络嵌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工程师进课堂公益活动进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倡导的学案式教学、过程监控、情感认知评判、效果问卷分析、回归教学反馈、专题讲座、文献报告和开放式实验等教改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实验课程内容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合理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环节集中起来,作为实验课程单独开设,加大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综合利用各课程所学的知识。建立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开放设计性实验在内的实验教学体系,明确规定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中的比例需大幅提升。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2014年学院重新梳理实践教学工作计划,要求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教学内容必须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增加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淘汰单纯验证性或脱离实际的项目。目前所有实验课程均已按照要求重新编制了大纲,整合了实验项目。并设立实验周以集中开设大型创新性和开发性实验。

5. 建立长效实习基地,合作开展教学实习

为了确保实习实训能顺利高质量的完成,生物科学专业对实习工作的时间、中间环节进行明确要求,力争在实习中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实习中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并对在实习、实训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科学可行工作方案,保证了实习实训的优良效果;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相关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基地的资源优越条件,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植实践和创新能力。

6. 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毕业论文(设计)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作为检验和进一步提升即将毕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合理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难度和份量,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程度,强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能够反映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实际相结合的比例达到82%以上,论文选题近70%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基金,体现了紧贴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特色。同时,要求担任毕业生指导的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和博士学历,自身学术水平较高,治学态度严谨,确保了毕业论文整体完成质量。

二、建设具体成效

1. 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专业转型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专业转型发展的理念,确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建设方向,凝练专业建设方向,增强学院转型发展动力,制定符合社会需求、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学院组织生物科学骨干教师进行外出调研考察:先后考察了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阜阳生态园及安徽阜阳颍东区正午现代农业示范区,此次调研对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推进学科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眼光和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中国农业大学、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北京晶泰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宝迪集团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和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和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校企技术合作、人才订单培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进一步明确学院转型发展思路,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验交流会和教育部转型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同时,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举行3次全体领导和科级干部参加的转型发展座谈会。

2. 以观摩课为抓手,督促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生物科学所有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观摩课为抓手,督促教学改革。在原有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督导评管、教师评学、学生评教过程和效果。对《课程改革评价表》、《学生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学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评价制度和表格进一步规范,重点通过开展观摩课对教师教学改革进行评判。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评选,对教学改革成熟的、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进行评议,邀请学院督导组和高级职称教师进行听评议,随后推选出优秀的课程进行全院观摩,要求所有教师参加听评,课后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并将根据得分结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同时,学院督导组成员及各教研室对本学期授课教师进行听评议课,并在课后进行当面点评,对新进教师及年轻教师反复听课,诊断听课,直至授课教师站稳讲台。目前,学院观摩课已开展5次,督导组成员平均听课10余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较深,成效显著。

3.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在学校专业评估中获校级优秀,学院在教学工作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生物科学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篇,申报和结题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6项;王红星老师新晋为校级教学名师,盛东峰、陈良兵老师被评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陈良兵老师喜获2014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地方合作项目资助。李俐俐老师获批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金额为79万元

4. 理论、实践教学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教学改革

本学年生物科学专业召开两次理论课程改革交流会。各课程负责人就改革背景、思路、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就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及考核等方面改革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涌现出三段式课堂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网络嵌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工程师进课堂公益活动进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召开实验项目调整论证会,对生物科学所有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进行调整论证,各实验课任课教师向参会人员汇报了实验项目改革情况。通过项目调整论证使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率达到了60%以上;同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学院认真研究,决定在大三实行实验周计划以集中开设大型创新性和开发性实验。

5. 引智引才,推动学科发展

2014年引进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生理系终身副教授王红兵博士和美国优瑞生物医药公司总裁、密歇根大学布莱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任建华博士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建设转化医学平台;引进包括中科院、中国农大等在内的5名知名院校的博士,并且这些博士多数具有双师型经历。同时,积极引导在岗教师读博深造、高访求学、深入企业进行双师培训。目前共有10名教师在外深造,5名双师型教师在企业里开展实践活动。同时邀请袁荃、殷贵鸿、王新玉、王英、吕辉、赵书林、谷克仁、李学思8名国内知名教授、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讲学,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力量。

6. 产学研结合,共谋专业发展新篇

与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了复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方法,培育了适合黄淮地区栽培的糯麦新品系;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成了富铁小麦新品种(周黑1号);建立了大豆田间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育成了稳定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杂交新品种(周油589),该品种于2014年在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省级审定;本学年购置科研仪器已到位270余万元,480万元食品安全与检测仪器设备正在招标。2015年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将超过1700万元,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实践所需。

7. 服务社会,传承大学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实验室功能,秉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实现资源共享的理念,将学院动植物标本馆、人体组织解剖实验室和显微镜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设立及实验室作为周口市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成立以来累计接待本区中小学生1000多名。

8. 学生成才

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40人,录取率为48.19%,居全校第一。同时,共有143名学生取得食品检验、化学检验、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项资格证书;学生张佳慧在第十一届河南省师范类教学技能大赛上取得第一名;高丹和王帆、耿菲、张慧芳等同学在第十一届挑战杯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安一博在全省经典照亮人生诵读大赛中取得第二名。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