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一:植物功能基因挖掘及调控网络解析

3年来,实验室在植物基因资源挖掘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克隆了53个表型突出的功能基因;并集中对小麦和大豆植病互作基因,抗重金属盐基因,小麦和番茄抗逆基因,水稻分蘖增生和种子增大基因、油用牡丹油脂生物合成基因等基因的调控模式及调控网络进行了研究。对bHLH104OsMYB6ShORR-1等基因参与的6个调控网络途径进行了解析,为基因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验室承担该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该研究方向领域发表SCI论文15篇,建设期间获批立项国家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奖项10余项。

研究方向二:植物再生-遗传转化技术创新与生物反应器构建

1.构建了219个植物新型体胚结构诱导技术体系。FELB82  197 种),BLB 17 种)和RTB15种)。挖掘了5个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发育关键基因(FUSCA3AGL15LEC1SERKWUS)。研究发现,FUSCA3 调控了转基因拟南芥的绒毡层发育与雄性育性;LEC1 基因参与了植物的角质层与花器官发育。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

2.构建了19种生产抗菌肽、细胞因子、药用蛋白等活性物质的植物干细胞工程细胞株。包括人溶菌酶、人β防御素、人干扰素、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人表皮生长因子、人乳铁蛋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神秘果蛋白、天花粉蛋白、猪环状病毒衣壳蛋白、虾青素、三文鱼生长激素因子、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紫杉醇)、银杏(Ginkgo biloba总黄酮、萜内酯)、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多糖、生物碱、菲类化合物)、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毛蕊花糖苷、总环烯醚萜苷)、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萝卜硫素)。

3.构建了 29  103 种植物新型转基因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外研究团队开展合作服务包括荷兰Wageningen大学植物育种系(Guusjie教授课题组)有关芸薹属植物遗传转化;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美国科学院陈雪梅院士课题组)有关小白菜、菜心的遗传转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孔宏智课题组)有关大马士革黑种草、耧斗菜、番茄、黄瓜(花器官相关)的遗传转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王磊课题组)有关玉米(深海鱼油合成调控基因)遗传转化;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课题组)有关黄瓜(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大豆遗传转化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天财课题组)小麦(氮磷高效、丛枝菌根等基因)的遗传转化;内蒙古大学熊志勇课题组马铃薯转基因技术体系的构建等,获得合作服务经费80多万元。

二、团队建设

3年来,依托单位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生活困难;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交流指导,促进教师岗位发展;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为高层次人才专业发展提供软硬条件保障。

引进中科院等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高水平实验室毕业的博士10名,博士学位比例提高14%4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实验室共有人员54人,固定人员33人,客座人员21人。其中2人晋升教授(研究员),3人晋升副教授(副研究员),新晋硕士生导师7人,4名攻读博士,2名攻读硕士。博士30人,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32人,占总人数的近60%

三、社会服务

2012年以来,实验室为郸城县李楼乡小李楼行政村万亩番茄种植基地的番茄病害治理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受惠群众达800多人。